第三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Day1
主辦單位:國立臺中教育大學
地點: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求真樓音樂廳
時間:第一天2013年03月30日 9:00~17:40
論壇主題 |
內容摘要 |
第一場 |
|
經典研讀的兩種進路 黃俊傑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|
一、經典教育的現況(特指大學通識教育) 1. 2學分,必修 2. 融入「大一國文」課程 二、面臨之挑戰 後現代主義以及多元化 三、駁斥 價值觀之普遍性/安身立命的立足點 〈王陽明:「經,常道也。」〉 四、進路 1.「出乎其外」-讀之以文字,釐清經典中的「言內之意」 2.「入乎其內」-要體知、體現才能彰顯,亦指 將經典落實於生活之中 *王陽明:知行合一〈行經〉 *身心的閱讀,將學習的知識轉於生活脈絡之 中。 |
韓國儒家經典教育之過去和現在 張鉉根 (韓國龍仁大學中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)
日本讀經講經行經的回顧與展望 秦兆雄 (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科教授)
|
韓國讀經教育 以歷史脈絡介紹韓國受儒家經典的影響 *三國時期統一新羅奠定儒家天下 *儒家經典教育,始於〈大學〉,〈易經〉結束 *朝鮮至九齋於成均館(考官職) V.S.書院(學問) *朝鮮讀經方法「千字文」暗誦或背誦
日本讀經教育 回顧與展望 *孔廟奠定的興盛&湯島聖堂講經(江戶時代) *明治時期-「孔子祭」 *當前的儒家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共存 |
第二場 |
|
儒學營在臺灣與朱子之路的現代意義 張崑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
理定既實,事來尚虛—論《朱子語類》中的易象之教 馬行誼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
論讀經、解經與行經之辯證關係 -以王陽明學思歷程之演變為例 高瑋謙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助理教授
|
儒學營在臺灣與朱子之路的現代意義 中華文化熱
不僅動態的史蹟參訪還有教師與研究生的點評
理定既實,事來尚虛—論《朱子語類》 *儒學的學習主要為道德的提升 *欲瞭解朱子儒學教學 朱熹的研究法、教學法、讀書法一致性 *閱讀教學的策略: 1.定向聯想 2.多元詮釋 3.古今取證 4.引申發揮 *提出對閱讀教學啟示
讀經、解經與行經之辯證關係 *小朋友在反覆誦讀不把文學內容作分析,但卻在淺移默化之中影響。 *「默會致知」: 反覆誦讀經典的義理自然會通曉 *考量明辨何時釋解經的最佳時機,而解經的具體的作法為何時 *王財貴師的想法 1.配合心理學發展0-13 記憶力 13以後理解力是發達時期 繁瑣之物應在13歲前大量熟讀 在適當時機給予適當的教學,才有最大的效用。 *我們要通向朱子經典信念,而不是死在句下 |
讀經教學論談(一) |
|
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編輯理念與實施 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
大學讀經與生命教育實踐 楊淑華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副教授
中外經典與生命教育實踐 楊嵋 德國漢堡中華經典文化協會暨德國漢堡致謙學堂創辦人
經典詮釋、生命與體驗 林安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|
讀經與生命教育實踐 前言: *讓生命與文本的對話 *台灣已經進步到可以省思自己的文化而希望回歸經典教育的本質 *回歸台灣歷年儒孟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*目前教材的編排希望以學生為主體,配合學生年齡的生活經驗
楊教授的教學分享: *以大一非語文學系的國文課為實踐對象 -將學而篇、學罕篇、孝經融入國文讀寫課程 -教師以自身的故事與學生換故事 -美讀:用語言帶動身體讀經 -讓學生站在巨人(儒家經典)的肩膀上,學思並重 -言內、言外反覆的思考
|
個人省思 |
|
從這次的讀經論壇中,不僅讓我更清楚了學習經典的意義及內涵,也初步瞭解讀經教育於國內、海外的推廣情形。近年來,西方各國吹起了中文熱,孩子們會華語即多了一項能力,但我會去思考孩子們學會了中文就好了嗎?似乎瞭解「中華文化」是更為重要的內涵。而身為台灣人,我們怎麼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阿。 讀經是瞭解中華文化精隨的重要橋樑,而究竟該給孩子讀什麼經?什麼時間點是對的?又該怎麼讀? 根據王財貴教授的大膽說法是“讀經學習時機越早越好,文本是越文越好,內容是越深越好。”於論壇中,能知道王財貴老師此說法是有心理學根據的,孩童時代是一個人記憶力開發的最佳時段,如果訓練及時,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。所以13歲之前孩子讀經是不需要解經的;等到了13歲,孩子擁有足夠的理解力,即是解經的契機。 而讀經的最後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我王陽明所說的「知行合一」,知其易,但往往行之難,也因此我們教師得將這些經典的態度帶入學生的生活脈絡中,讓經典欲傳承的意涵真正落實於生活之中。對於學習讀經我是持正向的態度,增加孩子的記憶力是其次的效用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讓他們學習了正確的待人處事之道。 |
留言列表